top of page

搜尋

找到 693 項與「」相關之結果

  • 賣掃把的步行者

    一根竹子挑起沉甸甸的手工掃把,一對年過70歲的夫妻檔,各自挑擔步行在屏東的大街小巷,兜售自家手做的掃把,不知不覺走了快30年,兩人靠雙肩扛起一個家。 76歲的張進焜和72歲莊麗櫻是專做手工掃把的夫妻檔,夫妻倆平日在南投家中手製掃把,每年的夏季、冬季,專程從南投到高雄、屏東二地販賣,一肩扛著掃把沿路走沿路賣,已成為可遇不可求的街景,兩人足跡從水底寮、潮州、內埔到屏東市,主顧每每看到兩人現身,總是恍然意識到又過了大半年。 麗櫻姨說,為了拉拔5名子女,總得想辦法過日子,中部盛產手工掃把,於是開始綁掃把補貼家用,材料用的是山上的石壁草,向部落原住⺠或經常進出山區的山友批發,曬乾後,再用山籐綑綁而成。 「力道得掌握好,扎得掃把才會結實耐用」,麗櫻阿姨說著說著,伸出⻑繭的手掌說,平常沒操練是做不來的。 就這樣,平常在南投做掃把,綁一枝掃把約得花上一個多小時,等累積到一定數量,夫妻倆就會把掃把裝上車,載來高屏二地賣。麗櫻姨說,因為有親人住在南部,所以主要在高屏地區賣,只要車上的掃把賣完就回南投,每回停留都是一、二個星期。 入冬後的屏東天色灰濛,張進焜、莊麗櫻把紅色小貨車停在口中的「文化中心」停車場,隔了一段時間未來,兩人沒想到,這處熟悉不過的據點已經轉型為縣總圖的停車場,在樹蔭下一邊理貨一邊說,「停車費漲了一倍,下回得找其他地點了」。 為了方便銷售,夫妻倆將特大、大、中、小等4種不同尺寸的掃把齊備後,默契十足,各自扛著3、40幾隻掃把,一南一北分開走賣,步行在大街小巷十分醒目,老主顧遠遠看到就會立刻出聲喊人,有些開車經過的客人還專程迴車購買。 一句「 沒關係 」,是一種將吃苦當吃補的豁達。有時,行經老主顧家前,還會主動按電鈴通知自己來了。 只有40幾公斤的麗櫻姨扛著20幾公斤重的擔子四處走,多年來,頂著夏天烈日或冬天寒風走上一整天,從開始的「鐵腿」到如今習以為常,她直說「習慣了」,甚至不以為意地掀開衣領,雙肩因重壓呈現的黑褐膚色,一句「沒關係」,是一種將吃苦當吃補的豁達。 麗櫻姨說,這些路已經走了快30年,屏東幾個常跑的鄉鎮路況早已摸透了,哪一家哪一戶有需要,心裡大概有底,有時,行經老主顧家前,還會主動按電鈴通知自己來了。寡言的進焜伯也搭腔說,手工綁的掃把很好用,尤其像髮廊需經常得掃落髮,這種掃把不易沾黏頭髮,掃起來順手又合用,所以店家特別喜歡買。 樂觀活潑的麗櫻姨開玩笑說自己是「體」專畢業,是台語的「ㄊㄧˋ」專,能聊又愛聊,常一面工作一面聊天,但老伴的性格實在不多語,一動一靜,不過行走街頭賣得是品質,用過的人都懂,所以不必刻意招呼,有需求的客人看到就會主動買,走到晚上多半能售完。 這種不定時、不定點的銷售,常讓顧客找不到人,雖常有顧客建議提供宅配服務,兩人皆搖頭說,因運送的成本高,包裝有困難,所以寧可四處走賣。 如今5名子女皆已拉拔⻑大,個個大學畢業,也有穩定生活,雖然孩子捨不得兩人辛勞,希望兩老退休,但麗櫻姨反而跟子女說,「能動就是福」,出門可以和老主顧聊上個幾句,又能賺些外快當零用金,不必跟子女伸手,這樣的日子挺自在的,要一直做到不能做為止。 能動就是福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0/12月號

  • 老派風格的菜頭粿(蘿蔔絲餅)

    餐廳店名有個「新」字,多少讓人期待不遠處也許有塊老字號更地道。 隱身屏東高樹巷弄裡的新真珍餐廳,給人這種想像。沒錯!新真珍之前確實有過真珍,不過掌廚的全是一家人,別無分號。店名冠上「新」字,是因為之前賣過火鍋、草魚三吃,後來搬到三角窗店面主打客家菜,「新」字就此封頂。真要窮究,新真珍開業也逾30年,稱不上新,店家瘋魔似追求原食,與時下崇尚精緻繁複的料理手法相較還顯老派。 招牌必點的菜頭粿(蘿蔔絲餅)是老派風格典範,蘿蔔現刨成絲,加入一定比例的粉漿、蔥花、蝦米,和成麵糊下鍋煎炸即可上桌。早期客家村落的用料、作法,乍看極簡,但掌廚的第二代廖家豐笑說,「10個客人回家試煎,10個都失敗。」那笑裡有豪氣。 當然金字招牌非一日打造。廖家豐直言,早前試過胡瓜、菜瓜刨絲,口感稍差,一再調整才挖出蘿蔔絲甘甜最對味,至於要怎麼把大坨蘿蔔絲麵糊煎到外酥內嫩,靠得是用油及火候,說到底還是經驗堆疊。 熱氣蒸騰的菜頭粿上桌,不蘸醬汁可盡享原食風味,來點蒜香醬油更提味,廖家豐自承,「我們家超變態!」蒜末、香菜上桌前現切,確保食材原始風味,絕不為了省時省工大批調製備用。 相同的變態執著,展現在不同料理上。客家菜常見的薑絲大腸,在新真珍回歸正統變成酸菜大腸,薑絲、酸菜沒得商量,下鍋前切,更關鍵是,薑絲絕不喧賓奪主,搶了客家酸菜風頭。唯一改變是大腸頭,全切成一指節大小,主要考量是老人家牙口不好,一指節大小嚼三、四下即可下肚,佐以酸菜,入口後只能趁空發出「咦」聲,驚奇感覺似初嚐,像猛然發現原來好吃的酸菜大腸長這樣。 在新真珍後場,類似的料理規則不少:調味不複雜,展現原食風味,不追求炫奇料理,展現夥房風味……以行銷術語來說,專注品質且堅守,是巷弄老店不推陳出新也能巴住回頭客的原因,有溫度的講法是:把客人當家人款待,入口皆是家常的安心熟悉,誰不想回家? 「沒錯!30多年來我們就是一家人在做。」退伍後跟著爸爸廖忠華、媽媽劉瑞珍顧店的廖家豐說,現在店裡還是30多年前真珍冠上新字的模樣,牆上有爸爸出國遊歷的水彩山水,有媽媽跟外婆的人像畫,還有幅鉛筆素描,主角是他跟大哥年少青澀的模樣。 當年作畫的爸爸雙眼視力僅剩0.1,時光鑿痕讓他無力揮灑,但在最熟悉的家裡,即使兩眼視角僅餘針孔,他仍是穿梭遊走穩定前場的要角。 劉瑞珍堅守廚房後場,但多了兒子幫手。青春期少叛逆的廖家豐,反倒在店忙時常跟媽媽槓起來,「沒辦法!媽媽都這樣,想趕緊讓客人都開動,像餵飽家人,我卻堅持一個流程也不能少!」母子波濤似印證廚房確實容不下第二人,但劉瑞珍笑笑搖頭,走出廚房就忘了兒子碎唸,只補一句:「家人嘛,哪有什麼,講過就算了。」炙熱也平順,正是新真珍的味道。 新真珍餐廳│屏東縣高樹鄉高樹村高華商場43號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3/2月號

  • cinavu(吉拿富)杜媽媽傳統美食

    原住民族傳統食物cinavu,漢字音譯寫成「吉拿富」。這種譯法其實勉強,因為族群間有鴻溝流淌,不管派哪個漢字上場,好像都無法展現cinavu的味道,那是來自山林家屋裡的企盼,以漢字無法轉譯的原味。 要嗅出原味,最好還是回到離山不遠的地方。好比杜媽媽在瑪家鄉佳義村的家,離笠頂山近,不遠處是牛角灣溪,家門前有大片鳳梨田,不時還有畫眉清亮鳴叫。這裡專供cinavu,鐵皮屋牆上兩張大黑板爬滿字跡,詳細記錄某月某日幾點交多少cinavu,密密麻麻,讓好多媽媽的手都沒辦法停下來。 杜媽媽兩手不停,如是重覆到今年都74歲了。當年被叫杜媽媽的杜玉蘭,如今曾孫女都快5歲了,輩份早晉到vuvu等級。但大女兒杜玉花回想家裡開始供應「獵人粽」那年,仍像昨天。 「獵人粽就是cinavu啊!排灣族語有包的意思,家裡的男人上山打獵,就靠它把吃的全包一起補充體力。」杜玉花說,那一年爸爸剛過世,媽媽帶著她們四姐妹想自立,開始在家裡手做cinavu,就這樣從新寡包到子孫報到。 那個年代cinavu很素樸。拌炒大鍋山豬肉當餡料,待肉香瀰漫,油花潤澤整個鍋具即可起鍋,接下來主食小米下鍋,翻攪到粒粒都加滿油,讓跋涉狩獵更馬力十足就可起鍋,接著攤平兩三張假酸槳葉,布上手掌狀小米,掌心夾幾塊山豬肉,再以假酸槳葉包裹,外層覆上芒草葉以麻繩束札成條,柴燒下鍋煮個把小時,就可帶上山。 cinavu就這樣飽注家屋企盼,祈求祖靈賜福,讓獵人此行不虛。雖然現在狩獵者少了,但帶著cinavu入山的反而多了。漫步笠頂,不逐獸只狙脂肪,cinavu也能同行。 從狩獵者到登山客,流變中不變的是家屋裡的心意,具體表現手法是:把你想要的包給你。想換主食,可以把小米換成糯米,為了貼近辨識就名為「小米粽」或「糯米粽」,每個都逾四百公克,嗜吃甜食,把豬肉餡換成花生粉糖粉,想來點素食,內餡留白就好。 這種主隨客意的貼心,從裡到外。杜玉花說,假酸漿葉片較小,沒辦法包出飽足的小米粽、糯米粽,「換成較大片的月桃葉當內衣,以往當外衣的芒草,不小心會割手,改成白甘蔗葉。」他還笑笑提醒,月桃葉纖維粗,吃小米粽、糯米粽,內衣外衣都得脫!當然也可以選擇假酸漿包裹的cinavu,份量較小,內衣一同入口另有一種消魂,但外衣還是得脫! 她脫口說著內衣脫或不脫的原味笑話,彷彿讓人聽到當年四姐妹繞著杜媽媽奔跑追逐的笑語。她們都長大了,如今回到家屋幫手,各安其職,為了長年供應cinavu,她們找了三分地種起白甘蔗、假酸漿及月桃……。 杜玉花解釋,「這樣才不缺內衣外衣啦!而且穿過一次就不能再穿了,才有原味!」 杜媽媽傳統美食│屏東縣瑪家鄉泰平巷104-13號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3/2月號

  • 巷仔內的燒番麥

    「燒番麥」!「燒番麥」!快70歲的鳳嬤,騎著一台歐兜賣,車後載著一只鋁提桶,緩緩繞行住宅區,來客彷彿等了許久,聞聲現身說,「我要2隻,要硬一點」,只見她將遮布一掀,整桶飽滿鮮甜的玉米伴著熱氣而出,快手抹鹽裝袋,收下一個銅板找錢後,騎上車繼續向前行。 「全年365天除了拜拜、孩子回來、玉米缺貨外,幾乎天天賣,就連颱風天照樣出門,已經賣了50年…」,堪稱屏東元老級的行動叫賣車。 「大家都叫我鳳仔」,從結婚後開始在街頭賣「燒番麥」,本名沒幾個人知道,臉孔也被擋風砂和陽光的遮巾裹覆大半,只剩幾顆搖搖欲墜的門牙最是顯眼,即使在街頭打照面,不一定能認出她來,但,「燒番麥」的聲音卻以一種不可思議的聲波,傳達到聽者的腦海裡,在某個位置定居下來。 鳳嬤說,剛結婚的時候,三頓沒一頓飽,娘家的阿公教她用秤子,就這麼做起生意。剛開始,早上在市場批了玉米去賣,在當時的萬春戲院週邊做生意,除了賣生鮮玉米外,會挑揀品質好的玉米回家煮,然後放在腳踏車上四處兜售,刻意避開熱鬧商區,專挑巷仔內做生意。 慢慢的,手持的秤子改成了電子磅秤,有了機車後輕鬆許多,改著騎機車四處兜售,一口一口建立的口碑雖然很慢,一旦吃習慣後,捉住的胃總是牢牢地跟著,她只要騎到巷口,喊一聲「燒番麥」,老主顧就會來交關,很多都是從小吃到大,「人客從囝仔吃到當爸爸,孩子都高中了,到現在還是在吃」。 現在每天下午2點出門,主要的動線是屏東市區的二期重劃區、大同國中附近,鎖定住宅區的巷弄裡做生意,通常在2、3個小時內就會賣完,甚至有些客人一口氣整桶包了,她也樂得早早收工。 有些客人手腳慢一點,衝到門口時,她已經不見蹤影,鳳嬤說,常常有客人找不到她,總是半抱怨的說,「你的番麥很難吃到」,紛紛跟她要電話,鳳嬤總是搖頭說,「我不認識字,也不愛用手機,每天都騎同樣的路線,今天如果沒買到,明天再吃就好,不用打電話啦」。 原本賣番麥是為了「度三頓」,一天連賣3桶,還拼命補貨,就是靠著番麥養大了孩子,如今兒子已經50歲,她也當了阿祖,不必再為三餐發愁,也不再像年輕時拼命做生意。 「過去騎車賣燒番麥的人一個接一個離開,這裡只剩我一個而已」,現在出門做生意主要是為了活動筋骨,和老客人聊聊天,順便賺些「老人工」。 對於相繫一輩子的燒番賣是怎麼樣的存在,鳳嬤笑了笑說,「我很愛呷燒番麥,家裡的人也都很愛呷」,只不過,連賣都不夠了,根本沒得剩,閒聊幾句後,她急著騎上車,邊發動車子邊說,「人客在等啦,我要卡緊去賣」,就這樣,頭也不回繼續她的燒番麥人生。 過去騎車賣燒番麥的人一個接一個離開,這裡只剩我一個而已。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0/12月號

  • 曾經波光粼粼泳池畔的Pulu黑輪

    秀場天王豬哥亮偃息時,在屏東黑輪攤烙下漂流足跡,剎時炒紅屏東黑輪攤聲名,其時不管在地、過客都在爭詢:「豬哥食的蹛佇佗位?」爭論莫衷一是,可能跟早年黑輪攤多沒招牌無店名有關。彼時習慣指地為名,好比某某廟前彼擔或茄苳樹下某地某擔。 屏東Pulu黑輪,發跡逾40年,成名比秀場天王早,甚至天王重出江湖再捲浪潮翻過一頁了,它還搬家另寫篇章。它以Pulu為名,連Pulu化粉為塵了,還有人沿著Pulu尋來。 指認,得回原點。Pulu是外來語,日語プール泳池之意,但在屏東人記憶裡非泛稱,專指孔廟(現已修建為屏東書院園區)旁的縣立游泳池。這家沒店招無店名的黑輪攤就在泳池旁,以Pulu為標記。 彼時市面上還沒出現Speedo三角泳褲,水男孩穿著快及膝的泳褲,盛夏拍浪無法盡除燥熱,走出泳池渾身沾帶氯氣,氣息吞吐甚至黏著尿騷。不豐裕的年代連Starbucks都還沒登陸,只能到一旁的黑輪攤,以一支3塊的棒棒腿加黑輪湯,填補青春飢渴。 「那是民國67年。」現在跟爸媽一起顧攤的林雅倫毫不費力指認。能如此明晰,因為那一年她還在媽媽肚子裡。她有兩位姐姐了,一家人跟著爸爸林英德住在泳池旁阿公獲配的縣府宿舍,儘管遮風避雨,但爸爸那輩兄弟姐妹12人,食指浩繁,讓擔任中學教員的林英德決定拚一把,搶在老三出世前,緊偎宿舍靠近泳池開起黑輪攤。 「每天凌晨起床熬高湯,出門前把醬料備好。」林英德憶往,上世紀的細節,一樁一件像剛發生。沒課的空堂他會趕回家做菜包、苦瓜封。如是一天24小時發揮到極致,結果是:早先來吃黑輪的都是泳客,後來更多人專程來吃,連Pulu也不去。 林英德夫妻原本倚著宿舍前賣食,客人多時,遮陽傘伸張,桌子拓到泳池外空地,棒棒腿蘸醬料入口,還能聽見泳池的濤聲浪笑入耳。 但這些後來都散失了,因為泳池拆除,宿舍夷平,林英德中年失家,連黑輪攤也無可依靠,大病三個月,百轉千兜在市區苦尋住家店面,最後決定在北區市場巷弄裡落腳。這處屋齡40年的透天厝,不算討主人歡喜,但離記憶中的Pulu不到500公尺,距老家近出線。 現在沿著Pulu舊址走到黑輪攤,市場喧囂取代泳池音浪,棒棒腿一支賣到15塊了,早年會讓稚童誤指為雞腿的腿骨籤早換成竹籤。 不變的是,林英德仍踩著退休前的生理時鐘,凌晨起床,先把三隻雞架子汆燙入鍋打底,加上玉米、洋蔥等菜料熬湯,接著調製醬料,再備妥生魚片等級的旗魚漿做黑輪,一切就緒,就等林雅倫跟媽媽起床開賣。 這節奏跟Pulu還在時幾乎一樣,林英德說,「連白鐵料理台也沒換!還是當年那張。」被復刻的還有一樣酥香的黑輪,不添加味精的黑輪湯,不少人在市場包了肉圓、粽子,特地繞進巷弄討獨門醬料,其甘甜一如既往。 雖然今昔對比,讓林英德多少悵然。但跟黑輪攤同年出世的小女兒想得開,她常要老爸:「記得那時的快樂就好啦!」這話說到位,但只對一半,因為黑輪攤還在啊,收納的只有老店回憶。 Pulu黑輪伯│屏東市公勤二街70號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3/2月號

  • 深夜幽靈攤車烤魷魚小管

    低垂夜幕拉黑,屏東公園的一隅總是在某個時分,老舊的無名烤魷魚小管攤車一如既往「啪嚓––」點亮一盞清冷藍光,通紅炭火飛揚起火星,炭烤魷魚的煙燻香氣瀰漫空氣。 「媽媽、媽媽,我想吃炭烤魷魚!」小女孩拽著媽媽的衣角大聲嚷嚷。「好貴!小丫頭太奢侈!」拗不住撒嬌,還是掏錢買了一包。 小女孩長大,又牽著她的小女孩,尋著記憶找到無名烤魷魚小管攤車。 突兀卻溫暖火光裡,魷魚小管觸鬚受熱蜷曲,邊緣微微焦香,陳文興眼神只有專注,俐落撕扯魷魚身體上的透明薄膜。魷魚反覆碾壓兩、三次,慢慢變得柔軟、好入口,然後在杳杳炭火中,飽滿沾上龍眼木香氣,微微燻上淺褐色,冒泡。 這是一般人眼裡的「高級」零嘴,尤其在60年前,常見黑輪、香腸,炭烤魷魚根本是愛吃又捨不得買的玩意兒。 魷魚大叔的思緒,猛然抽離到遙遠的小時候,「我從小吃到大啊!」爸媽推老舊攤車在公園擺攤,來往屏東戲院看電影的人潮正多,炭烤魷魚的生意正好,等到電影開演,生意稍微空檔,才烤幾片給他解饞。 「等到我自己會烤,乾脆自己烤來吃啊,大人都不懂,炭烤魷魚一定要酥酥脆脆才好吃!」陳文興愛吃魷魚絲,最好再刷上兩層蜜汁,滋味才不會太淡。別人眼裡的奢侈小確幸,是他的稀鬆平常,反倒沒特別去感覺幸福。 直到長大後才知道,「沒有任何滋味比得上它。」濃濃的海味、龍眼荔枝木炭烤味、蜜汁會聯想到一些片段回憶。 深夜裡那盞清冷藍光的老舊攤車,也是屏東人習以為常的共同記憶,哪怕記憶遷移至廣東路上,路人騎歐兜賣路過,瞥見縷縷炭火炊煙星火,還是忍不住停下來探頭,「老闆,來包魷魚絲、抹醬!」 「路過公園找了好久,找不到這滋味,還以為收攤了咧!今天終於找到。」老主顧按捺不了雀躍,撕下魷魚絲,回味吮指的香甜,果然還是記憶裡的滋味!老舊攤車也沒變,小櫥窗、熟悉的揉壓滾輪、數十年如一日的龍眼荔枝木炭,以及那檯「打魷魚機」,彈珠機檯上200、400、500、600的刻度模糊了,興奮悸動卻依然清晰。 「以前小時候吃不起,長大了,就想帶孩子來嘗嘗。」孩子吃的是新奇有趣,爸吃的是一份知足快樂的童年。 魷魚大叔日復一日地揉壓、翻烤阿根廷魷魚,為的就是那無可取代的甘甜。炭烤魷魚小管攤車從一代傳承二代,還是堅持講究費工手藝,「當一件事做習慣了,也無所謂堅持、不堅持。」這是大叔才懂得瀟灑坦然。 「如果以後小攤車消失了,不是我不想賣,而是魷魚沒有了。」阿根廷魷魚漁獲量一年比一年少,價格連翻好幾倍,魷魚大叔喃喃低聲說著。但,他還是會守著他的烤魷魚小管攤車,直到魷魚消失的那一天。 烤魷魚小管│屏東市廣東路與民利路交叉路口附近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3/2月號

  • 屏東勝利星村紅上大學考題

    屏東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是近年屏東新興最夯的景點,到底有多夯呢?居然紅上了今年大學考題!大學分科測驗13日進行地理考科,其中有一大題組以屏東勝利星村的獨立書屋群為題,測驗考生對產業經濟、商閾等概念,屏東縣長周春米又驚又喜,直呼考題太接地氣! 位於屏東市的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為全台保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最完整的日式軍官宿舍建築群,屏東縣政府爭取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屏東飛行故事再造歷史場域計畫」,陸續完成修復屏東勝利、崇仁(成功區)、崇仁(通海區)眷村的眷舍空間,2018年正名為「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V.I.P Zone」,形成了特色創意聚落以及街區。 目前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已有80個品牌進駐,包含餐飲業、服飾織品業、表演藝術、文學書坊、風格花藝等多元類型,其中獨立書屋多達5間,有「永勝五號」、「小陽。日栽書屋」、「繫。本屋」、「七木人文空間書房」、「愛讀繪本屋」,是全台獨立書屋密度最高的地方,此次大學地理考科即以勝利星村中的獨立書屋為題,假設有二家新書店要加入該區域,探討在該區獨立書屋已趨飽和下,為何仍有店家願意進駐,題型靈活且貼近實際生活。 對於勝利星村入題,有人打趣可能是出題老師曾經來過勝利星村,印象深刻,周春米縣長則是欣喜認為是縣府團隊努力的成果受到肯定。 勝利星村現階段保留73棟歷史建築,無法修復的日式歷史建築,則打造為全國首座遺構公園,將屋況難以完整修復的老建物解構,透過裝置藝術,讓原本廢墟、斷垣殘壁變身藝術地景,現已開放得勝區及空翔區二處,更增添不同的美感,周縣長歡迎考生在大考結束後,來到屏東走一趟,親自體驗勝利星村的人文之美。 出處:縣府傳播暨國際事務處

  • 鮮炸海味滋滋澎湃的東港觳仔炱

    不怕顧客不來,就怕來了,反而不想走了,老店就是有這樣的自信,就算是搬離一線戰區,老味道照樣能將主顧的心帶著走。 在東港豐漁橋下,有一處沒有店名的炸蚵嗲(台語:觳仔炱),是東港版的無菜單料理,1、20種炸物輪流登場,讓客人現挑、現選、現炸, 30多年來,味道深入人心,主顧從廟口小攤跟到店面,始終沒招牌,一到下午時段,人潮魚貫湧入。 下午3點,有點餓又不太餓的尷尬時間,該來點什麼點心?油鍋滋滋作響,發出勾人聲音,就來盤蚵嗲等炸物,配上熱騰騰的免費味噌湯,加上獨家粉紅蘿蔔絲,滿嘴好料,沒空說話,若得硬擠出一個字,就是讚。 一切是從蚵嗲開始,張錦滿邊下炸物邊說,以前東港很少人在賣點心,漁民下午返港後,通常沒什麼解餓的食物,母親決定賣炸物賺錢補貼家用,她不僅調出獨特的沾醬,也視季節限定推出不同的菜色,做出口碑後,靠賣蚵嗲養大8個小孩。 張錦滿、張藝萍姊妹,自國中畢業後,跟媽媽身邊學做蚵嗲進而接棒,後來從城隍廟前搬到豐漁橋另一端的店面,雖然沒店名,主顧客習慣以城隍廟蚵嗲稱呼。 張錦滿回憶起小時候跟著媽媽在廟口賣蚵嗲,當時兼賣甘蔗、玉米、檳榔,後來搬過來豐漁橋口,和妹妹共同經營古早味炸物。 在漁村吃海味就是道地,各種食材可靠,近20樣的菜色一字排開,除菜嗲、蚵嗲和肉捲等招牌,增加蘿蔔糕、番薯、四季豆、杏鮑菇、秋刀魚等食材,都是客人點單後入油鍋現炸,滋滋作響的油鍋像是一個微海洋,如同祭典,把海洋的滋味整個囊括其中。 燙嘴的炸物香酥,讓人一入口就停不下來,冬天季節限量蝦捲和炸小卷,不過這種隱藏版食材,唯有主顧點才會從冰庫取出來。 張錦滿透露,招牌蚵嗲早年是菜蚵,從前人哪有閒錢買蚵,其實是各種蔬菜與新鮮魚漿,吃起來清脆爽口,透著蔬菜的甜,慢慢的,大家生活富裕起來,才有真正的蚵嗲,現已有菜嗲與蚵嗲二種選擇。 一家店要受歡迎就是不能太計較,不能計較成本和時間,手工現做是基本盤,直接跟漁老闆拿到新鮮魚卵,從腸衣處理到後製,耗工費時,下鍋油炸,入口吃到的口感扎實、粒粒分明,甚至帶點濕度,吃過就上癮。 另一半在魚市場工作,攤內所有食材當然是當天的鮮貨,選用大骨和炸彈魚熬煮的味噌湯,讓客人無限量食用,已是一絕。 尤其是配菜蘿蔔絲和醬料,讓主顧呷免驚,闆娘大把大把地挾菜的氣魄,完全不怕客人吃,只怕客人吃不夠。 闆娘透露,佐炸物的蘿蔔絲是母親的秘方,淡淡的粉紅色蘿蔔絲,看起來就令人不由自主的吞口水,解膩又開胃,另一項祕密武器就是沾醬,特調的醬料加上薑末、蒜末、辣椒醬,沾上一口,鮮美滋味在嘴裡迸開。 小店志氣高,為了提味不搶味,選用高單價的竹薑,即使薑價飆漲,照樣提供不手軟,這就是海港做生意不怕客人吃的霸氣,久而久之,成為濱海小鎮的五星級下午茶,一賣30多年。 東港鎮內不乏海鮮名店的老闆專程打包給員工當點心;媽媽也會來張羅晚餐;討海人來補充體力;80多歲的長輩也會點些古早味來解饞,甚至連日本來的朋友對這種台式天婦羅讚不絕口,能夠讓嘴利的東港人喜愛,追根究底,物美價廉才是王道。 物價飆漲,張錦滿不願如實漲價,看到長者上門,總是默默加量,「因為這樣的老味道不多了,長輩已習慣這一味,怎麼好漲太多,在地人不需要這麼計較,日子過得下去就好。」 東港觳仔炱│屏東縣東港鎮福德街28-1號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3/2月號

  • 廟埕前的麥芽糖

    「麥芽糖、麥芽糖,能止咳;顧氣管的麥芽糖上,沾一下梅粉,套袋後就是一隻麥芽糖。來囉…」,一輛90cc的老摩托車,下午慢速在九如鄉的中庄村緩步移動,有位手握銅板的阿嬤走到巷口,邊買邊唸「今天怎麼晚了,等袂人只好出來找,我要3隻啦,1隻要包餅,剩下的麥芽糖就好」,買了心肝仔孫最愛的麥芽糖,趕著接他下課。 麥芽糖阿公張國村打開後座老鐵箱,布一掀,就是一桶金黃麥芽,拿起一片餅乾,挖一小塊麥芽糖,放上鹹酸甜,竹棍一插,再取一塊餅蓋上,沾一下梅粉,套袋後就是一隻麥芽糖。 現在的孩子什麼糖都有得吃,為什麼就愛吃麥芽糖,阿嬤說,「因為很少見,孩子們又很愛,所以常會買給他們吃」,隨即轉身離開。 不過,張國村搖搖頭說,吃的人越來越少,才剛繞完一個村莊,只賣出二隻麥芽糖,銅板收入早已是日常,「生意如果好做,就不會這麼少見了」。 頭戴安全帽,嘴戴口罩的國村伯,平日騎著機車來回高屏二地,屏東的里港、九如、鹽埔、高樹、⻑治是主要行走路線,偶而興之所至,也會騎到潮州叫賣,有一回在潮州做生意,一整天只賺220元,沒想到回程時,與來車擦撞,一個重心不穩翻車,結果摔斷骨頭,花了20幾萬醫藥費,休息大半年。另有一回發生車禍,陷入昏迷,差點醒不來,這些都是流動走賣者說不出的辛酸。 用鐵爐熬了11個小時的純麥芽糖,絕對沒有摻糖,所以不會像糖果店賣得硬扣扣,好吃又不黏牙。 嘴裡雖然叨唸著過往,但提起自家的麥芽糖,卻帶著自信的口吻說,「我用鐵爐熬了11個小時的純麥芽糖,絕對沒有摻糖,所以不會像糖果店賣得硬扣扣,好吃又不黏牙」,說著說著,朝整桶麥芽糖一挖,宛如起司般的金黃色糖絲在陽光下閃耀著。 車子在中庄的廟前稍作停留,聊著聊著,國村伯不時拿起插在把手的鐵罐搖鼓叮叮咚咚的響,他說,這可是老爸傳下來的叫賣工具,曾陪著父親大街小巷到處兜售,所以每次騎到村莊後,總會搖個幾下。 本來覺得沒什麼好說的國村伯,彷彿打開記憶的盒子說,以前父親是騎單車做生意,而麥芽糖多是用換的,早年的人家吃飽都困難,拿不出一角、二角來買糖果,麥芽糖都是用破銅爛鐵來交換,他記得父親的單車後面釘了幾個掛勾,孩子們會蒐集克寧奶粉等空罐子來換糖吃。 至於腳踏車的二側把手,掛著二只「嘎嘰袋」,在那個以物易物的年代,亦可用番薯換糖,如此得來不易的麥芽糖,是當年孩子們記憶裡的甜。 不過,甜味常伴隨著苦味而來,國村伯說,有一回遇到一位老人家,看見他手搖鐵罐竟然難過的不得了,一問才知道,老人家在小時候太想吃麥芽糖,又找不到廢鐵罐可換,私下拿家裡的鋁杯來換,沒想到,杯子不是破銅爛鐵換不成,他竟異想天開,把鋁杯踩壞,終於換了糖吃,當然下場很慘,家人發現後被打個半死。 甚至有位老人家跟他買一根麥芽糖,因為幾十年沒吃到了,刻意買一隻來回味童年…,類似這樣既甜又苦的麥芽糖記憶,留在無數⻑輩的腦海裡。 從父親手上接棒後,開始四處趴趴走,⻑年風吹日曬又雨淋,賺得卻是銅板價,就這樣賣了30多年麥芽糖,如今已經快70歲了,因為收入遠不及上班,二個孩子都不想接,自己哪一天不想做也就停了。 話才剛說完,他看了下錶急著離開,因為⻑治還有人在等著,麥芽糖阿伯搖起鐵罐後,繼續往下一站出發。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0/12月號

  • 迷路,是為了找好食

    趁熱吃才最好吃。 ――邱瑞松 在Google導航不普遍的時候,為了吃一頓傳說中的美食,即使在巷弄裡轉啊轉,繞啊繞,迷路也不肯離開,就是堅持要會一會「老夥房找不到餐坊」,好不容易進了店,當跳脫傳統的創意料理入口,味蕾再一次迷航……。 老夥房,對客家人而言,不只是居住空間,背後蘊藏深層的文化意義,是客家觀念與生活模式的呈現,一家以老夥房為名的烘焙餐廳,店名很客家,三合院的紅磚屋很懷舊,但,吃這件事,跟人生很像,千萬不能被外貌所騙,入口才知道真相是什麼。 這家店的奧妙,就在「找不到」,比鄰屏東市的大學城區,其實住址卻是在長治鄉,關鍵字敲錯,就真的「找不到」,不熟識的人要吃上一頓飯,總得經歷一番周折,超級隱密,若非有人推薦,可能一輩子都挖掘不到,於是,「找不到」的別名不脛而走,反而比本名還紅,最後索性成為店名的一部分。 循著指示牌,拐過彎,一座綠植掩映的三合院才是最終目的地,推開紅燈籠下的門,撲面而來的熱菜香氣與嘈雜人聲,瞬間會以為誤闖哪個大家族的聚會。 不過,點餐時,才是真正的找不到,菜單上,不見梅干扣肉、酸菜肥腸、客家小炒、高麗菜封等傳統合菜的常見料理,反而出現老爸燉肉、泰好吃檸檬魚、招牌咖哩、麻油麵線……不僅菜色與想像不同,出餐方式以個人套餐,主餐、配菜、甜點,加上特調的檸檬冬瓜茶,完全不是橘紅圓桌的大合菜,每一道菜色都是老闆邱瑞松與老闆娘丘馥蓉親手料理的私房味。 起初,夫妻倆端出拿手料理來款待親友,好味道不寂寞,口耳相傳下,從原本的飲料舖轉進餐坊,迎來事業第二春。 關於自家的店,夫妻倆總是不厭其煩的解釋,老夥房的原意取自於南客夥房,常將位於正廳與廚房交接處的廊間,作為飯廳或招待客人的場所,是以接待親友的概念而設的食坊,不僅沒有主打客家菜,反而走的是創意料理。 本就對料裡有興趣的丘馥蓉,把客人當家人,打烊後,走幾步路就可以回到自己家,對夫妻倆而言,正是夢想中的工作,當然全心全意的投入。 從待客的環境空間、口感的起承轉合、盛放餐點的盤皿等細節,都是兩人反覆斟酌與調整的重點,要讓來客享受一場餐桌上的旅行。 以傳統滋味為基底,勇於嘗試創新,前菜是料理的前哨,撒上花生粉的蘋果丁生菜沙拉,口感豐富,清甜爽口,就是將舊味道融入新滋味。 至於主菜,更常讓人陷入選擇障礙,家傳的客家好料、台式的麻油或三杯、和風的燉肉或烤肉、南洋的椒麻或打拋……曾經有首訪的食客點餐時,詢問老闆推薦哪一道,沒想到鄰座的客人居然搶答「每道都很好吃」,反讓人不知從哪道餐下手。 這就是老闆夫婦的小心機,即使備料麻煩,仍願意端出多樣口味,讓不同年齡、喜好的食客都能得到滿足。 就連不敢吃肥肉的來客,點了老爸燉肉,上菜後,發覺是控肉,當場有點小崩潰,沒想到,「這一吃真的驚驚驚驚為天人!!!控肉燉的軟爛,湯汁滲進了肉的每一處,帶點甜鹹甜鹹的滋味,配白飯吃簡直開胃十足,我沒三兩下就把一碗白飯給吃完了。控肉又多又大塊,即使我們只吃瘦肉,但吃起來也仍然很有飽足感。」餐後就在網路分享自己的食誌。 平常日經常客滿的老夥房,疫情期間受到衝擊,曾一度推出外帶模式,但,自從疫情減緩,開放內用後,立即將重心放回現場客人身上,靦腆少話的老闆邱瑞松說:「趁熱吃才是最好吃的。」堅持來客在黃金時間嘗到料理的美味。 往往第一次看到菜單的食客,瞄到價格表時,眉頭會隱隱牽動,但,用餐完畢後,充分得到滿足的胃,還得想辦法生出另一個胃來裝填熱茶、冰淇淋、水果及仙草凍,最後反而覺得物超所值,直說「這真是一場最美麗的迷途啊。」 老夥房找不到餐坊│屏東縣長治鄉香楊路一巷57號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3/2月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