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聽她說,一顆種子能長成什麼模樣?

作家相片: 屏風小編屏風小編


種子舞團

關於現代舞,很多人的憂心是自己看不看得懂?舞蹈家林懷民對此的回應是:「舞只是催化劑,你的感覺說的是你自己的事情,還有你的狀態。」


在愛丁堡藝穗節被形容為「魔術師」的編舞家黃文人則用生命實踐了現代舞。她與相距8,389公里的瑞典編舞家Julia Ehrstrand 在機場的相逢中得到了靈感,相約各自回國創作,跨越時空合作編出《?‧置》這支舞碼,然後再由「種子舞團」與法國自由舞者Aurien Peillex共舞,跨國界、跨時空的合作,正說明了舞蹈創作是沒有隔閡,只要願意,就能讓舞蹈成為臺灣與國際藝壇交流的最佳破口。


 

舞蹈是共同語言呈現孤獨又需要被認同的歸屬感


2024年初冬,屏東縣鹽埔鄉907空間劇場正在排練《?‧置》舞碼,在幾近全黑的空間裡,光束投射在兩人身上,黃文人剛中帶柔、柔中帶勁的肢體演繹,與擅長中度空間的法國舞者Aurien Peillex順應節奏,展現強弱、高低、輕重等不同的律動,突然,鋼構建築外一陣滂沱大雨,咚咚聲響讓整個空間充滿壓迫後的爆發感。


首次跨國合作編創新舞碼,黃文人的觀察是,臺灣舞者受到傳統舞蹈訓練,下盤穩定度高,擅長地板動作,可以表現蹲低等中空間的動作,而來自北歐的Julia Ehrstrand 則以中度空間的動作結構見長,兩人在創作中相輔相成,激盪出1加1大於2的藝術火花。


兩人將各自的編舞特色融入《躰.置》主題,因為有了共同的專業支撐,讓身體成為一個有機體,能瞬間重塑,透過肢體語言,訴說一種實覺孤獨又需要被認同的歸屬感。


Julia Ehrstrand希望透過用肢體來展現現代人拉扯的生活狀態,將工作與生活中的焦慮及壓迫傳達出來,呈現當代生活樣貌與世代特徵。這支舞終在2024年下半年正式發表,獲得廣大迴響。


種子提供
種子提供

跨國合作是累積非偶然


其實這樣的跨國創作不是偶然,而是長達10餘年的發酵後醞釀而成。


2008年自紐約學舞歸國後的黃文人,不以開舞蹈教室為目標,而想成立能銜接國際的舞團,且一反常態未將舞團設在都會區、市中心,選擇從鹽埔農村出發。對黃文人來說,這是沒有懸念的選擇,除了鹽埔是她生長的根,最重要的是鄉下有足夠的空間,讓藝術家們創作。 


這個夢很大,她用身體耕耘,透過各種經營策略來拉近屏東與國際舞蹈的距離。


除了社區表演,她會帶領舞者到在地小學開設舞蹈課程,除讓孩子們學習才藝,也為舞者創造額外收入,以達雙贏。只是光這樣還不夠,不願畫地自限的種子舞團從2017起,開始以「境•形視系列」鼓勵年輕人投入創作,主動提供舞團內的907空間劇場為駐館創作空間。


慢慢的,這顆種子發芽成長,像是小樹長高了,舞團可以看得更遠。2019年起,種子舞團跨入新階段,開始了「國際交流身體耕耘計畫」,以種子舞臺作為基地,成為國際藝術家及台灣藝術家的肢體交流暨創作交流平台。



藝術是跨國語言讓思想共融相通


光是2019到2020年,美國、瑞典、瑞士、德國、法國、西班牙、日本等15國藝術家齊聚一堂,以屏東鹽埔為基地進行藝術交流,打開在地與國際之間的對話。即使在疫情期間,為避免辛苦建立起來的國際脈絡遺失,舞團仍持續與各國藝術家做線上交流,維持國際藝術的互動與切磋,甚至從舞蹈擴及其他表演藝術工作者。《窩》、《那面墻》、《低著的世界》等作品就是這段時間的創作,透由表演藝術來演繹著當下的社會狀態。


種子舞團累積多年的能量終在2024年爆發,成為國際化的指標年。身任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主任兼副教授的黃文人帶領舞蹈系舞者參與2024愛丁堡藝穗節,以《低著的世界》作品,呈現人們沈迷於行動裝置的「低頭族」現象,果然獲得各界共鳴,這件作品從3,000多個節目中脫穎而出,在愛丁堡藝穗節拿下「The Bobby Award」大獎,來自臺灣的種子舞團終於站上國際藝術的鎂光燈,被世界看見。


這支舞除了舞蹈本身,道具、服裝到髮型皆經過專業設計,以展現作品的細節與層次。黃文人以手持燈光面板為例,透過手機的亮光,讓觀眾能更清楚看見舞者的表情。就連髮色也配合偏灰調服裝,舞者將頭髮漂染成灰藍色,提升整體的視覺效果,呈現未來感與科技感。


交流讓彼此相互看見


這次演出後,在斯德哥爾摩藝術大學協助下,進入該校參訪及交流,並應邀到瑞典藝術節Dans forum festival in Viksjors演出,用表演藝術走入北國觀眾的世界。


交流大門一開,視野全然不同。黃文人返臺後,一方面忙著發表籌備多時的國際共創新作《躰.置》,一方面加速國際交流,想要儘快將藝穗節等國外表演藝術的經營模式與資訊帶回臺灣,「不僅是我們走出去,也希望透過走出去的機會,邀請更多人來臺灣。」


種子舞團主動提供吃住空間,邀請藝術家來屏東駐村,除讓外國舞者認識臺灣的風土民情,吸汲創作靈感,更讓臺灣舞者在互動中吸收不同的生命經驗與舞蹈專業,彼此看見彼此。


短短半年走訪屏東兩趟的瑞典藝術節執行長Helena Ehrstrand已是基本班底。她說,當年因為5歲的女兒愛上跳舞,讓母女走入藝術殿堂。如今女兒成為知名舞者,她則持續寫計畫,爭取資源,將舞蹈藝術帶入資源短缺的瑞典鄉下小鎮,讓Dans forum festival in Viksjors藝術節成為長達35年的代表性節慶,這個發展經歷與種子舞團非常相似,所以多次帶領舞者來到屏東參加工作坊。


70歲的Helena Ehrstrand早已愛上臺灣的天空,對於廟會的鼓陣、舞獅、飄扇等暖身活動驚艷不已。其他舞者對於臺灣的交管、繞境甚至是放鞭炮等日常文化感到不可思議,年僅10餘歲的女孩們則對台灣火鍋與溫暖人情留下深刻印象,直說想與家人再訪臺灣,成為另外的藝術外交。



此外,衛武營看到了種子的努力,2024年底,帶領一群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頂尖經理人、策展人、製作人飛抵臺灣,搭乘巴士專程來到屏東縣鹽埔鄉的種子舞團看舞。


世界各國藝術專業人員在不知名的東方小村庄看完示範演出,眾人起身,掌聲不絕於耳,像是響起的號角,即使距離邀演還有一大段路得走,但對種子舞團而言,已像是踏上月球的歷史性一步。


種子提供
種子提供

衛武營營運副總監黃國威說,世界各地觀眾都想看到不一樣的東西,今年11月邀請韓、印、新、泰、日、義、英、德、瑞、美、加等國逾40位專業人士來台邀演或交流,而過去一提及臺灣就想到臺北,這次特別安排參訪團除臺中、臺北等都會區外,南下屏東走訪種子舞團、蒂摩爾古薪舞集,透過雙向的交流,尋找具潛力的合作對象,為彼此創造機會。


在香港從事藝術管理工作多年的黃國威認為,藝術也是一種產業,而非不食人間煙火,想怎樣就怎樣。他以買賣房屋為例,需要有專業仲介者來為供需雙方找到適合彼此的物件。


臺灣有自己的美學風格、文化特色與在地生態,都是創作的根源與文化的來源。黃國威認為,藝文產業必須有自己的定位,不論是語言、風格與國際面貌等都需要有特色、個性而且是與眾不同,以在地養分當作素材,努力發展自己的風格,讓理念和技術兼具,令人無法比擬。



他以米其林、便當、熱炒為例,概念與定位不同,但如何才能成為排隊三個月以上才能吃到的米其林,必須思考的部分很多,包括背後的邏輯與故事、真實的對話,最重要的是端出來的菜能不能被接受。


他強調,世界是多元的,定位不代表定型,透過多元交流,找到自己的位置與努力的方向,一如台積電一樣,必須得找到對的舞臺,一個可以能被看見的部分,堅持下去,做好自己,等緣分一到,機會自然來。


出處:屏東本事 2025冬季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