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斜坡上的旅行─屏東原民館

  • 作家相片: 屏風小編
    屏風小編
  • 2024年10月29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看待事情的角度,往往會決定事情的結果。屏菸1936文化基地的屏東原民館今年推出二檔特展,「185深呼吸」與「藝的能手」分別拿下繆斯設計大獎展場設計類的銀獎與金獎。試試看,走進這座原民館,放空大腦,來一場旅行,用旅人視角,咀嚼琉璃族譜、感受不同炊煙……會讓人顛覆既有的經驗和感官,發現切入原民文化的新路徑。


想認識一個人很難,要理解16個擁有不同文化的原民族群更難。


回溯1998年官方推動地方興建「原住民文物館」,約在5年內申請興建了36座原住民文物館舍,地方的想法單純是將蒐羅到傳統文物放入文物館的展示櫃,在觀光休閒脈絡下思考發展方向,反讓館舍營運向經濟傾斜,對於博物館所需具備的研究、典藏、展示、教育等功能反而虛化。


然而這類單點式、表象式、觀光式的探索,成為阻擋外界進入原民文化的屏障,形成既是部落文化,又不全然是部落文化的見樹不見林狀態。


曾經,屏東平原是全台平埔族人口聚集最多的地方;如今,全縣8個原鄉約6萬人依傍大武山、大姆姆山、霧頭山等群山而立,其中,排灣族佔90%,魯凱族則約1成,恆春半島的牡丹鄉、恆春鎮與滿州鄉一帶居住約5百名人類學家分類中的恆春阿美族,這些族群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及風俗習慣,傳衍族群命脈。


在屏東縣的「大博物館計畫」裡,原民館的設置除了是必要的存在,更是一個翻轉的開始。為免重蹈覆轍,原民處、文化處與專業團隊不斷激盪、討論、修正,從地域的歷史文化、生態環境、建築地貌等視角,貫徹「屏東在地」、「原民視野」思維,再用藝術、創作手法,與當代共創一個能夠走向未來的屏東原民館。


文化處長吳明榮直指,這個館舍的出發原點是跨文化,就是要跳脫原本路徑,在排灣、魯凱、阿美、馬卡道等原民文化中,扮演地方館舍間資源整合與交流平台,既是發散點、亦為集中地,讓人從不同的入口來理解不同族群的宇宙觀及生態哲學。


展示是館舍與觀眾溝通的主要管道,縣府透過3年1檔的常設館或每年1到2次的特展,反映真實的部落現貌,進而聯動成原住民族文創品牌與職人藝術的發展基地。館內大量運用縣府典藏文物,結合口述訪談、數位互動、紀錄影片,藉由藝術與設計手法,體現當代屏東原住民文化樣貌。



用旅人的心走讀部落


為打破一般原民館舍帶給人的沉重感與歷史感,整體空間設計是用「部落的旅程」當作主軸,要讓來者抱著輕鬆的心情,能自然而然地沉浸在原住民的美藝思維裡。


其中,常設展是以無邊界的探索空間,負責策畫的「老派博粉的謬思藝享」團隊,設定了開放式的「靈性美藝」環境,讓觀眾可以循著「炊煙」、「時間」、「居所」、「母親之河」等主題,一步步沉浸其中,來一趟獨特又個人的部落行旅。


一開始,可跟著炊煙進入部落。「炊煙」區將原住民的靈性核心概念融合至展場,讓人沉浸在傳統靈媒的祝福及祝禱過程,透過自身體驗來了解炊煙對於現世及祖靈之間的羈絆關係。然後緩步前進,在部落大廣場舉辦四季不同活動,在時間推移下,深刻感受部落的景色變化。


除了層層疊疊的多層次常態館,縣府每年會籌辦主題展。今年一月開展的「185深呼吸」,就是一條沿著中央山脈西側修建而成的南北向道路,交錯了原民、客家乃至閩南等不同族群的文化、產業、公益、生活,從新的視角來認識原民,近3萬人次進場,讓原住民文化影響力開始對外擴散。



六月登場的「藝的能手」特展則是另一種跨域的展示,讓觀眾透過故事,開啟與不同文化對話的可能性。


吳明榮說,文物就是文化的載體。在全台原住民文化資產登錄231件文物中,屏東有81件,包含有形文資61件、無形文資20 件數量居全國之冠,不論是史料、建築、景觀、器物、歌謠、工藝……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的見證者,背後皆蘊藏著族群文化的精神價值。


於是這一檔籌畫了「藝的能手」,找出7位屏東縣原住民傳統工藝技術保存者,包括:琉璃珠qata技術保存者雷賜 Umas Zingerur 及江雅蕾 Ankil Kaumakan ;排灣族陶壺技術保存者雷斌  Masegeseg Zingerur ;魯凱族石板屋技術保存者顏柱 Cemelresai Galange 、禹招補 Lagai Lagiliwngane 、邱金士 Auvinni Kadreseng 及杜冬振 Kuale Taugadhu ,用琉璃珠、陶壺、石板屋,共譜一部無字的文化篇章。


一珠一故事的琉璃族譜


一個週末午後,江雅蕾站在「一珠一故事琉璃珠譜」的展示板前,她展出花了大半生蒐藏的數十種琉璃珠,為來客細細解說珠紋的意涵及傳說。從出生的嬰兒項鍊到死亡的陪葬品quljivangraw珠項鍊,從琉璃的視角串起了排灣族人從生到死的不同生命階段。



江雅蕾說,個人的努力終究是片段、零碎,希望能進一步透過新樣態、多元化、系統性的展示,循序漸進的展開琉璃的保存、紀錄、推廣,才能讓人真正看到原民文化的核心價值。


除了展示,原民館積極整合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娛樂等功能,要讓原民館成為整合在地博物館專業資源的關鍵樞紐,未來能透過更具策略性的方式,串連起屏東地區原住民地方文化館與中央資源,成為民眾認識屏東原民的核心點與起步點。


出處:2024屏東本事 秋季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