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Amazing Pingtung編輯小組

台味粿食的編織師─江記制粿




「傳統產業新生的可能性。」


天色微亮,透著光的橘紅色招牌「江記制粿」,給人一種溫潤的安心感,就像自家的餐桌,晨起飽餐一頓後,就有足夠的氣力可以開始全新的一天。


前檯人員忙著張羅6點半的開張作業,早起的熟客耐不住性子上門,朝店裡喊了句「一碗碗粿、一顆粽子」,只是早了半小時,冒著煙的蒸爐還在炊煮著,只好轉身離開,直到開賣前五分鐘抵達的老客人就在現場候著,成為當天第一名客人。吃了20年的熟客低聲分享自己的經驗法則說,「等幾分鐘無妨,因為開賣後再來會等更久」,只要掐準時間,稍後片刻就能帶著剛出爐的碗粿回家當早餐。



Since 1970,讓人光看年份就知道這家店的輩分與資歷,屏東市大埔地區的江記碗粿就是這樣的一家老店,尤其,碗粿是早年人家常見的手藝,若想以此小吃維生,非得有二把刷子不可。江家碗粿第一代創辦人江倪腰就是有這般手藝和底氣,靠著在街邊擺攤,就給「江記碗粿」起了頭。


老店前放著A字形舊招,上頭手寫「江記碗粿」四個字,則是二代陳金裡起早睡晚的忙活大半生,用一碗又一碗的碗粿換來饕客口中的金字招牌。


一碗有小魚乾、柴魚及油豆腐、豆腐丁的古早味味噌湯,配上一組碗粿、粽子,就是經典早午餐。Q彈紮實的碗粿,帶著竹葉香的粽子,配上蘿蔔乾,蘸些辣醬,是不少街坊鄰居的日常,365天都來報到的死忠主顧不稀奇,亦曾經寫下單日最高賣900碗的紀錄。


讓人日日報到的家常味


純手工的小吃說難不難,就是很耗工,準備步驟不少。前一晚得備妥餡料,把香菇泡水切塊;浸泡在來米;製作豬肉塊;鹹蛋切塊;炒蘿蔔乾;熬煮醬汁……隔天清晨四點上工,到現場磨米漿、調味、裝料、蒸煮,才能完成一碗看似簡單卻不簡單的碗粿。


米漿是粿好吃與否的關鍵,直接牽動口感,而與米漿共存數十年的陳金裡早已摸透米漿特性,所有的流程是按照多年累積的經驗法則而成的比例,成為一種身體的記憶和習慣,不需要仰賴量器計算,單憑著視覺與手感就能換來一碗的圓滿。



從小在這家店長大的第三代江俊毅,遇上了同樣的老店接班問題,自小就得跑腿的江俊毅,對碗粿是既愛又恨,小助手的日子讓他過到怕,選了一條與飲食截然不同的專業—新媒體藝術,出外求學、服役、工作一輪後,到頭來還是得面對是否接棒的問題。


一方是承接家傳的技術與客源,一方是繼續讀博進修,精進自己的創作專業,江俊毅始終在天平兩端擺盪著。


碗粿實驗計畫 將古早味裝入軟罐頭


2021年,江俊毅思考產品改變的可能性,參與即開即食的實驗計畫,在清華大學裡的生物實驗室裡,運用滅菌釜的功能與特性,製作出碗粿罐頭的雛形,進而搭配全新的視覺、包裝、行銷,推出即食的罐頭碗粿、罐頭肉粽等米粿系列產品,徹底顛覆碗粿保鮮期短的天花板,且食用期一口氣延長到2年。


在傳統產業裡看到了新的可能性,幾經思索後,江俊毅南返,想給自己和家業一個機會。回家後的江俊毅接受屏東縣政府大店長培訓,學習全方位的經營管理,開始把碗粿店當作一件大作品來看待。


2022年他創立實驗品牌「清晨制粿」,對外,運用所學,規劃老店走向、品牌定位。向內,繼續跟著媽媽深化從小到大所看、所做的經驗,力求將老味道傳承下來。


2024年,翻修後的老店換張新面孔,從前檯的POS機到後檯的廚房作業,建立了全新的SOP流程,讓生產數據化、系統化、精緻化,就這樣,一步步由舊翻新。店面遷至附近新址,品牌整合後的老店慢慢收攏,由「江記碗粿」整合更名,以「江記制粿」的面貌回歸市場。


原本老店門前只有四張折疊桌,如今改為室內空間,採木窗的格紋玻璃,內牆以灰泥搭草綠地鐵磚,桌上的塑膠瓶醬料改成文青感十足的調味皿,傳統攤販店變成文青感十足的特色店。

 

當經驗法則遇上科學統計


一路走來,江俊毅坦言,當老店的經驗法則遇上了新引進的科學數據,衝突在所難免,他舉例,有時為了行銷而有了非常規的生產時,狀況連連,後來他才發現,媽媽習慣了日常產量的作業,一旦數字有了改變,習慣一下子跟不上,自然會影響作業時的情緒或產品的品質。


基於完整的作業和統計,江俊毅堅持開店才能營業,閉店後就不再收客,但對媽媽而言,只要有客人上門就應該提供服務,沒有什麼時間問題,凡此種種,都成為母子間爭論的一環。


在衝突、對峙或針鋒相對的反覆拉扯後,母子愈來愈能聚焦,達成更多共識,江俊毅舉例,主顧客是老人與孩子,碗粿必須好入口,媽媽選擇後腿到下腹位置的肉塊確保口感,他為讓牙口不好的老少更容易咀嚼,一改原先炒熟的作法,改將調味後的生豬肉放入米漿直接蒸煮,避免肉質老化而變柴,在味道不變的情況下,反而增加碗粿的口感,就是母子攜手的成果。


如今,店面一開,母子站在同一陣線,客人看到的總是笑臉,嚐到的是安心。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傳承三代的好味道,江俊毅化被動為主動,開始以食物工作坊的樣態,把傳統的台式點心帶入人群,甚至前進桃園蔦屋書店TSUTAYA、屏東勝利星村等地,結合講座和工作坊,讓大家對台灣米食有更多的想像和期待。


在口味上,除了原汁原味的招牌碗粿外,「江記制粿」研發了黑糖口味,最近以屏東特有港口茶入味,推出茶碗粿,打算當作明年進軍日本市場的秘密武器。


不論碗粿或粽子,都是台灣人再熟悉不過的台式米食,江俊毅與夥伴們自創一詞「THE WEAVER OF TAIWANESE FLAVORS」,且以台味編織師為自居,希望在原有的DNA上頭,為「台味」小吃創造更多可能性,成為台灣以及台灣以外的人都能品嚐的好味道。



江記制粿

屏東縣屏東市忠孝路12之1號

08-7668510

營業時間|06:30–14:00(無公休)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4/6月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