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埤大成藝術實驗小學|和大自然一起玩–大地藝術節
屏東縣新埤鄉大成國小原是面臨廢校的小學,3年來用藝術續命,師生僅約百人的偏鄉小校好不容易活下來,腳步剛踏穩,旋即以Open call方式,向國際藝術家發出武林帖,目標是徵選出6組藝術家駐村,結合全校師生提出「101種與大自然一起玩」提案,合辦2024大地藝術節。
策展單位是國小,合作對象是小學師生,入住寺廟,點心由家長輪流供應,旅遊地點是夜市,消夜點心有鹹酥雞……在這個沒旅店、沒景點、言語又不通的客庄,反而讓藝術家難以抗拒,即使只提供機票和微薄創作費,居然吸引世界各國150名創作者投案。
經過二輪甄選後留下墨西哥、比利時、荷蘭、泰國、印尼、旅德臺人等國籍藝術家,從世界各國來到完全不知名的小村駐村三週,與學校師生、社區居民開始一段藝術奇幻之旅。
一切起點源自大成國小再出發的美感改造計畫。身為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董事長兼治校委員?慧玟陪伴學校走過3年,想起最初的夢,就是舉辦藝術節的想法或許到了行動時刻,於是,勇敢做大夢的發起人溫慧玟+有顆憨膽的校長鍾秀鳳+駐校藝術家lala組成女力金三角,催生了2024大地藝術節。
在校方的安排下,老師先做了跨域課程的準備,同時張羅藝術家們所需的材料,待藝術家抵達,再依年級配對進行共創。每周三下午帶著孩子們循著風、木、水、火、土等自然元素展開跨領域創作。
在這個藝術營隊裡言語不通沒關係,身體就是語言;文化不同無所謂,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技法不熟沒問題,邊做邊學教學相長。
因為好玩,下課後學生不想回家;因為挑戰,今天的作品永遠取代昨天的作品;因為難得,家長也來插花,翻譯、場佈、供餐、接送、借地……哪有缺主動往哪補,在校園懸掛遮陽天幕時,考慮不光是牢不牢而已,家長間彼此的詢問是「有沒有美感?」
學校、社區、藝術家在劇烈激盪下,一件件驚人的藝術創作拔地而起,分散在校園、伯公廟、忠勇祠或是稻田裡,學校及附近村落像是藝術新特區,讓村莊裡洋溢著莫名的興奮與新鮮,騎著單車或機車經過的居民,帶著笑容向藝術家點頭的那種心領神會,就是對創作者最大的致敬。校長說,與其說是藝術節,更像是村莊辦喜事。
印尼藝術家 Firman Djamil看中校園旁一處閒置空地,當作「螢翼輕舞」的底圖。作品完成後,印尼藝術家Firman Djamil帶領孩子赤腳走入水塘中,親自插入彩繪檳榔葉,像是號召動物們的參與,完成作品的最後一片拼圖,圍在路邊觀看的居民就像是自己創作般的興奮稱讚。
發起人溫慧玟一面用手機秀出歷程,一面回溯當初怎麼把荒地變地景。她說,在多方協調下,地主願意給校方使用,村長等人找來怪手當圓規,在荒地裡畫出一個圓,注水後,就是Firman的創作底圖,進入創作期,同時他領著孩子用用檳榔葉彩繪各種動物,像是號召動物們來,祈望人與環境和諧共生。
在一旁的校長鍾秀鳳像是孩子王,神氣地秀出她拍的照片,不論是黃昏後的彩霞背景或是大群鷺鷥起飛的瞬間,「這件作品非常自然,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早把當初覓地的灰頭土臉拋在腦後。
墨西哥藝術家Carmen Jacobo不僅追加計畫在校區進?根系空間藝術創作,還因迷上了社區的空屋,忍不住向校方爭取,主動追加新創作,想讓老房子活過來。於是,她與孩子們以老屋為基底,攜手製作陶藝作品、彩繪並漆上古詩,試圖喚醒空屋的靈魂。她笑著說,就連雜貨店的老太太都融入作品裡。
長住墨西哥的荷蘭藝術家Kees Ouwens 旅居印尼、日本、墨西哥等地,早已習慣多元文化,他笑著說,「我講英文,對方回以母語,彼此卻無隔閡。」他希望能在舊文化裡創作新想法,所以當他騎著單車到處晃,感受鳥鳴、風動,意外得知校園後方一處忠勇祠是早先從學校遷出,加上近期颱風過境臺灣,留下不少風倒木,於是他選擇在忠勇祠正對面,用木枝搭起「庇護所」,同時鼓勵孩子們綁石頭,並在石頭上書寫,嘗試與大自然對話。
旅居德國10幾年的余孟禪是屏東女兒,她把自己的創作當成自然現象的感應器。她選擇用在地稻稈為媒材,創作「當微風拂動精神」,創作地點選擇在庄頭的伯公廟旁,與周邊的毛豆田、電線桿連成一體。余孟禪說,「我會的就是土壤而已」,於是特別請孩子們在稻稈的末端塗抹上紅土,創造視覺的層次感,透過作品來傳達自然與歲月的變化。
回到校園內,常駐泰國清邁與越南的胡志明市生活與工作的泰國藝術家Arnont Nongyao,他主張具概念的「聲音即振動」,作品多帶有實驗性與研究導向。駐村期間曾經走訪迎王等活動,這一回他用聆聽聲音的方式來認識學校所在地區,再以自行車作為媒介主體,搭配電子元件製作簡單頻率產生器,收集村莊的聲音,最終產出兩輛具有人聲、鳥聲、風聲等在地聲音的腳踏車。
這兩輛「大成鐵馬的律動之聲」行動車,除了音效外,車子外觀用在地檳榔葉等回收元素裝置,不論騎在在鄉道或校園都十分吸睛,所到之處讓人無法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比利時Laureline Dubois的「手與我」表演藝術,是讓孩子們練習拋瓶、耍棒等技巧,把Play together當作目標,於是,她帶著孩子們用氣球裝入校園內的小石礫,製作成拋球,再開始拋接練習。迷上臺灣小村風情的Laureline,更找了一棟被拆除一半的小屋當作舞台,以音樂搭配雜技,直接在路邊進行演出,讓行經觀眾與學校師生享受一場露天的行動演出秀。
臺灣藝術工作者陳鈺分則以「微觀地平線」為題,將自然的碎片重構成幾何風景,同時在田地裡撒下不同種子,讓作品隨著自然的變化,長出不同的樣貌。
這次大地藝術節充滿實驗性、教育性、實踐性、生態性等突破性作法,一炮而紅,對校方而言,這次藝術節的活動,代表著大成國小歷經3年轉型,終於成為大成實驗藝術小學,讓藝術走入日常不再成為一句口號。
承辦窗口Lala說,人生歷程沒有標準答案,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常常能鬆綁師長的觀點。她坦言,這一回是運氣好,這群藝術家很認同大地藝術節的概念,客家小村的純樸風情更激發了創作者的善意與創意,做出作品遠超過最初發想的圖稿,欲罷不能的擴大規模、場地,讓原本校區的創作導入社區空屋甚至是伯公廟周邊,深入社區居民生活中。
因此,校方進一步結合在地的伯公文化,規劃了3條不同走讀路徑,即日起至3月2日,開放他校戶外教學、遊學的預約參訪,由創作的孩子們帶當導覽員,邀請全國對藝術有興趣的學校或團體一起來屏東玩藝術,都已全數額滿。
由於叫好又叫座,不僅藝術家表達再訪意願,學生、家長、社區更是玩上癮,躍躍欲試的期待明年再來,主辦校長秀鳳聽了笑著說,當初是靠著憨膽開始,真正運行一輪,才知道舉辦藝術節是門專業,雖然不再是門外漢,但也非偏鄉小校的本業,經過這一次藝術節的磨練,除了孩子們得到啟發,學校老師開始鬆了,開始想辦法去突破教育框架與困境,未來將與?姐討論商議未來或許會2年或3年再公開甄選辦理,也或許每年以輪流邀展方式,讓藝術節以新的模式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