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興水產養殖場|解封:漁仕養成記
- Amazing Pingtung編輯小組
- 7小时前
- 讀畢需時 5 分鐘

「130」、「133」……網工圍網裡的龍虎斑奮力掙扎著,
一如其名的生龍活虎,挑選出來的魚,一簍簍用吊掛機拉上岸。
鎮守出魚的是出了名的石斑三兄弟洪文章、洪文溪及洪文統三人,加起來年紀破200歲。
70歲的洪爸洪文統與二伯洪文溪接手將魚簍置於磅秤上,同一時間,坐在魚塭另一側的洪佳琪盯著顯示器,口中報著這簍魚的重量,手機同步登入Excel表,隨即75歲的大伯洪文章用單輪車沿著塭堤,將魚推到塭仔旁的魚車……整個流程重複1、20趟,花了2個多小時,出魚量僅2,500斤。
網魚工作告一段落,泡在池裡的網工喝著「阿比」祛寒,岸上的洪佳琪與全程跟進的加工廠老闆對數量,這次挑得是4到8斤重的加工魚,但這池魚合規的尺寸魚不足數,未達3千斤單次收魚的門檻,佳琪道了聲「歹勢」,兩人簡單商議幾句,決定近期再到另一處魚塭捕撈。
忙了3個小時回到家裡,洪爸立刻沖了咖啡,桌上擺滿整套Fellow的手沖設備,就連2公斤的烘豆機都已入手,自己買豆烘豆,這是他養了40多年石斑
魚,退休後養成的愛好,注意力從水質、飼料轉而滿口咖啡經,喝過的人都稱讚已達開店水準,待沖好足夠分量,他邊喝咖啡邊吃蛋餅地閒聊幾句。
這位個頭不高的石斑達人洪文統40多年前,隻身從高雄紅毛港來屏東養魚,因看好後勢,二位兄長也跟著下來,相互扶持,目前再興養殖場開枝散葉,魚塭共3區11公頃。
「國際最佳水產養殖規範」是行向未來通行證
2005年再興水產養殖場通過優良養殖場驗證後,20年來囊括各項認證與大型獎項,其中,2007年取得全臺第一張團體產銷履歷驗證,至今依舊能透過條碼了解每條魚的來歷;2024年拿下國際最佳水產養殖規範認證,這可是靠著40多年打拼換得走向未來的通行證。

一路走來,洪家三兄弟戰績輝煌,擁有一身養殖技術,卻乏人傳承,直到約5年前從事烘焙的洪佳琪從上海返臺過年,或許是天意,因COVID19疫情爆發,就此留在家鄉一肩扛起家業。
基地有長輩壓陣,固守魚池,佳琪主攻經營管理,遠嫁台南的妹妹洪佳鈺當軍師,擅長繪畫的堂姊亦加入團隊,如虎添翼,打出「漁仕」品牌,二代正式接棒。

對此,洪爸點了點頭說,「這是一定要走的路,倒不是想做多大,而是得將魚推廣出去,讓更多人認識這款健康的魚仔。」簡單聊了幾句後,洪爸進內換衣,準備偕另一半到高雄紅毛港探視老父,此時洪媽趁空補了句,「我們家都愛吃魚,吃了一輩子都不膩,公公也吃魚,現在已經96歲,健康又長壽」,隨即兩人開車出門,把舞台留給女兒。
接了幾通電話後,洪佳琪終於坐下來,啃了一口起酥麵包,配上老爸的黑咖啡。她說,石斑是養殖期長的高價魚,不容有任何閃失,爸爸忙了一輩子看著魚塭哪也不敢去,退休後終於可以四處走走,面對「老人家放心嗎?」的詢問,她笑說,現今有監控設施、斷電通知、發電機自動啟動等電子設備,即使人不在家也可用手機隨時掌握魚塭狀況,「一旦出狀況,他還會從遠端遙控我去處理」。
換言之,有了底氣的洪佳琪可以專心在管理經營。她分析,石斑魚深受華人市場喜愛,過去魚貨主要交給盤商,養殖業者只要專注在生產即可,但COVID19疫情讓餐廳、宴席等市場一夕化為烏有。再者,2022年中國暫停輸入臺灣石斑魚,主力市場拒收,產業深受打擊,也被迫加速轉型,產地漁青嘗試冷鏈販售分切肉、開發加工品,漁業署媒合超市量販、電商平台,開拓了新通路,讓危機變轉機。
石斑不放同一籃 內外銷市場齊發
在洪佳琪心底始終有個過不去的坎,臺灣人把千里之外的鮭魚、鱈魚當成家常菜,反而對國產魚龍虎斑一知半解,所以激發她發展的腳步。
剛從日本東京食品展回來的洪佳琪說,過去自家的魚曾銷到以色列及馬來西亞等地,2022年也將青斑魚銷往日方「藏壽司」,今年2月在農業部與縣政府協助下,外銷臺灣首櫃龍虎斑給西日本鐵道株式會社集團,日方將龍虎斑製成魚排等各式料理與產品,在福岡地區的午餐列車、飯店及超市等通路販售,其中「THE RAIL KITCHEN CHIKUGO」列車的菜單是由米其林級主廚精心研發的龍虎斑特色料理。
該批龍虎斑3月份登上日本西鐵觀光列車,原本供應2週,但市場反應良好,米其林主廚認為深具潛力與特色,主動將銷售期拉長到三個月,此外,日方看好龍虎斑,亦有買家打算進一步嘗試熟成魚等不同料理方式,至於內銷市場,臺鐵也推出限定龍虎斑便當,市場大感新鮮而有不錯迴響。
自小吃石斑魚長大的洪佳琪坦言,石斑魚用清蒸或煮湯最能嚐出魚的鮮甜與Q彈口感,臺鐵與西鐵多以煎炸調理方式呈現,雖然有點可惜,但洪佳琪認為,現在推廣龍虎斑首務的是被更多人看見,只要有機會都得試。
「鐵」「石」新嚐II
龍虎好屏便當
她認為加工、直售是新一代漁民必走的路,這個想法連二伯洪文溪都認同,直言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洪文溪說,如今飼養不成問題,現場可委託專業團隊處理,只要打開市場就能有另一番契機。
在家族力挺下,洪佳琪存著做好每一件「愚事」的心,以「漁仕海鮮」為名,成立網站及臉書粉絲專頁銷售水產,向客戶分享漁民及養殖現場的日常,積極進行食魚教育,目標是地產地銷。
對於不愛魚的人來說,料理麻煩與魚腥味是二大關卡,這時,念海洋大學又從事相關漁業工作的妹妹洪佳鈺就成為軍師與消費者代表,從消費市場的角度提供各種IDEA,客層鎖定小家庭。
姊妹倆與水試所的打樣中心合作,開發小份量的涮片、魚條、魚排等簡易上桌的包裝,洪佳琪說,在加工廠的部分會請業者放血,減去腥味,同時開發醬料包、魚骨高湯包等各種便捷的食用方式,再透過網站、臉書、IG、THREADS等管道,分享幾個步驟就能上桌的烹調方式,建立起產地到餐桌的連結。
這時,從台南回娘家的洪佳鈺立刻化身代言人,她從冰箱拿出一包包魚片說,只要有大同電鍋,剪開魚片和調味包,外鍋加上一杯水,就是一道味美的龍虎斑。「真那麼簡單?」面對質疑,洪佳鈺信心十足地回了句「只要魚夠新鮮就是無敵,不管怎麼烹調就是好吃」,這句話是來自金牌漁家女的自信與驕傲,讓不敢吃魚的人聽了都想買回去試試。

光是這樣還不夠,洪佳琪與店家合作,製作石斑魚鹹派,甚至嘗試「異業結盟」,與專家合作,將分切去除的魚鱗加入陶土,製成獨特的「魚鱗杯」,以達1加1大於2的效果。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除了自己的家族外,洪佳琪結合其它有志一同的漁青組成一個TEAM,目標是成立漁青組織合作社,各家漁戶可配合市場所需,錯開不同產期、規格計畫生產,攜手走入群站年代。

出處:2025 Amazing Pingtung 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