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儒園鮮果|熟成:知命之年抵達

  • 作家相片: Amazing Pingtung編輯小組
    Amazing Pingtung編輯小組
  • 9小时前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果園裡的日復一日:萌芽、來花、授粉、結實。在夏季來臨前,巡視果園,割除不需要的嫩梢,以免植株空耗養分,徒勞無功。農人眼中的大事,如此樸實無華。與其盼望來年的果實是否漂亮?不如握緊鐮刀,俯身專注每一次的修枝、每一回灌溉。


專注與誠懇將轉化為果實的碩大甜美


農人的勤懇多說無益,不如親自下田,打芽疏花、施肥灌溉。待採收之日,果實自然以碩大甜美回報。正是這份細緻與堅持,使洪兆濡種出的香蕉與紅龍果榮獲全國優質果品評鑑冠軍,113年更獲選為全國模範農民。

上一代的農民辛苦一輩子,對大自然的運行,有一套經年累月的理解,漸漸擺脫「看天吃飯」的被動農法。靠著技術,突破天氣與季節的限制,主動掌握自然的節奏。像是冬季日照短,多數紅龍果農都懂得使用燈照補足日光,達到產期調節的效果。讓這來自熱帶雨林中的仙人掌果,不再受到寒冬的限制。


洪兆濡為了保護淺根系的紅龍果,免於烈日曝曬,長期試驗多種資材––從稻草、有機質到布料。最後發現粗麻布袋的透氣性最好,既不會孳生病蟲害,還能顧肥、保水及抑制雜草,舒緩了根系熱障礙,植株也更加健壯。


靈感常來自最平凡的片刻


然而,屏東南國夏日的艷陽熱辣,「儒園鮮果」雖然有粗麻布袋保護根系,但紅龍果枝條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赤裸裸地被太陽曬至焦黃。紅龍果植株


長期受高溫影響,嚴重受損、生長勢弱化等,別說結果實了,當務之急是續命、生存。


那次,愛爬山的洪兆濡走在稜線上,經過了一棵大樹。林蔭下的小憩,掃去了爬山的疲憊。倚著樹根,享受陽光從葉片縫隙中灑落。這時洪兆濡想到,如果模擬林蔭這種擺動式的遮光,不僅可以維持光合作用,讓植株持續生長,也能終止持續高溫的日燒問題。於是洪兆濡設計了擺動式遮光網,當微風輕拂,遮光網隨風晃動揚起,宛如那日稜線上的林蔭,也像是晴空下飄過的一抹雲。紅龍果枝條得享片刻蔭涼,安然熬過南國夏日的艷陽。



回望當年的開墾

如今想留一片土,給後來的人


在果園裡,就是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身為農業世家第三代,洪兆濡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走出屬於自己的路。洪兆濡與國立嘉義大學合作,提供試驗場域及實習名額,與果樹實驗室聯手改善紅龍果日燒議題;輔導農場管理系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場域,是非常成功的產學合作。洪兆濡也跟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合作,成為智慧農業系統的示範場域。每年有數百位新進農民到「儒園鮮果」取經。從莘莘學子到新進青農,他總不吝嗇的分享。因為曾經的菜鳥,現在也成為了高大的巨人。

 

當年返鄉的青農,如今已不再年輕,將步入「知天命」的年紀,獲獎無數的他卻從不以此自滿。這些年來,洪兆濡投入輔導新生代青農,看著他們的努力的背影,總能感同身受,因為那正是曾經走過的路。農業不能只靠一個人成功,唯有把技術和經驗傳承下去,讓更多年輕人願意走進田間,農業才能生生不息。

崇榮,原本只是個來買紅龍果的客人,年輕的他在化工廠擔任研發工程師,高壓的環境讓他十分嚮往單純的務農生活。出身科技業的洪兆濡在務農前,曾於宏碁擔任副理,在高壓環境下,對職場的酸甜苦辣早已深有體會。兩人一見如故,聊起在高樓冷氣房裡的歲月。身為過來人的兆濡篤定地說「你名字叫崇榮,這輩子注定要從農!」於是有著相似背景的兩人,自然建立起一份特別的信任。兆濡看出崇榮心中的嚮往,便邀請他週末來田裡幫忙、體驗從做中學。一年後,他已能熟練掌握香蕉的種植技術,逐漸能獨當一面。最終,他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辭去穩定高薪的工作,全職返鄉務農。


「去找個一分地吧,別怕,我在你背後。」兆濡拍著他的肩,給予最堅定的支持。


 就此「崇榮」變「從農」,他憑著憨膽傻勁,四處跟老農阿伯攀談,只為尋求一塊願意出租的農田。皇天不負苦心人,還真的租到一塊休耕田地。洪兆濡陪著


「從農」由零開始,從整地、種植、灌溉到收成。當第一批香蕉結實纍纍、果實飽滿地垂掛枝頭時,「從農」看著那些香蕉,笑了。那一刻,他知道,自己不會再離開這塊地了。


「人生還有多久?慶幸我能被需要,多少人想付出卻沒機會呢!」

當然「從農」不是個案,在都市叢林或是鄉村田間,還有許許多多的「從農」。洪兆濡總說自己只是盡一點心力,但大家都見證了在他能力所及範圍,已經陪伴、輔導了數十位「從農」,走過萬事起頭難的那一段路。


而他對青農所說過的那些,不僅只是一句鼓勵,更是一份延續、傳承農業的希望。屏東的艷陽炙熱而真誠,洪兆濡的輔導,讓世人看見這些返鄉青農的背影上,農業最堅實的未來。


出處:2025 Amazing Pingtung 4月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