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傳統食物cinavu,漢字音譯寫成「吉拿富」。這種譯法其實勉強,因為族群間有鴻溝流淌,不管派哪個漢字上場,好像都無法展現cinavu的味道,那是來自山林家屋裡的企盼,以漢字無法轉譯的原味。
要嗅出原味,最好還是回到離山不遠的地方。好比杜媽媽在瑪家鄉佳義村的家,離笠頂山近,不遠處是牛角灣溪,家門前有大片鳳梨田,不時還有畫眉清亮鳴叫。這裡專供cinavu,鐵皮屋牆上兩張大黑板爬滿字跡,詳細記錄某月某日幾點交多少cinavu,密密麻麻,讓好多媽媽的手都沒辦法停下來。
杜媽媽兩手不停,如是重覆到今年都74歲了。當年被叫杜媽媽的杜玉蘭,如今曾孫女都快5歲了,輩份早晉到vuvu等級。但大女兒杜玉花回想家裡開始供應「獵人粽」那年,仍像昨天。
「獵人粽就是cinavu啊!排灣族語有包的意思,家裡的男人上山打獵,就靠它把吃的全包一起補充體力。」杜玉花說,那一年爸爸剛過世,媽媽帶著她們四姐妹想自立,開始在家裡手做cinavu,就這樣從新寡包到子孫報到。
那個年代cinavu很素樸。拌炒大鍋山豬肉當餡料,待肉香瀰漫,油花潤澤整個鍋具即可起鍋,接下來主食小米下鍋,翻攪到粒粒都加滿油,讓跋涉狩獵更馬力十足就可起鍋,接著攤平兩三張假酸槳葉,布上手掌狀小米,掌心夾幾塊山豬肉,再以假酸槳葉包裹,外層覆上芒草葉以麻繩束札成條,柴燒下鍋煮個把小時,就可帶上山。
cinavu就這樣飽注家屋企盼,祈求祖靈賜福,讓獵人此行不虛。雖然現在狩獵者少了,但帶著cinavu入山的反而多了。漫步笠頂,不逐獸只狙脂肪,cinavu也能同行。
從狩獵者到登山客,流變中不變的是家屋裡的心意,具體表現手法是:把你想要的包給你。想換主食,可以把小米換成糯米,為了貼近辨識就名為「小米粽」或「糯米粽」,每個都逾四百公克,嗜吃甜食,把豬肉餡換成花生粉糖粉,想來點素食,內餡留白就好。
這種主隨客意的貼心,從裡到外。杜玉花說,假酸漿葉片較小,沒辦法包出飽足的小米粽、糯米粽,「換成較大片的月桃葉當內衣,以往當外衣的芒草,不小心會割手,改成白甘蔗葉。」他還笑笑提醒,月桃葉纖維粗,吃小米粽、糯米粽,內衣外衣都得脫!當然也可以選擇假酸漿包裹的cinavu,份量較小,內衣一同入口另有一種消魂,但外衣還是得脫!
她脫口說著內衣脫或不脫的原味笑話,彷彿讓人聽到當年四姐妹繞著杜媽媽奔跑追逐的笑語。她們都長大了,如今回到家屋幫手,各安其職,為了長年供應cinavu,她們找了三分地種起白甘蔗、假酸漿及月桃……。
杜玉花解釋,「這樣才不缺內衣外衣啦!而且穿過一次就不能再穿了,才有原味!」
杜媽媽傳統美食│屏東縣瑪家鄉泰平巷104-13號
出處:Amazing Pingtung 2023/2月號